回到顶部
创建时间:2023-03-21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发人深省 >> 反思

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发问中医院“姓中、姓西”?中医药转型发展不能被“转基因”

20世纪80年代,全国名老中医超过5000人,现已不足500人。中医流派也曾经富有多样性,比如丹溪学派、攻邪学派、温病学派、易水学派、温补学派、伤寒学派、河间学派等,如今也是传承创新乏力。

国医大师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18日在202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院士论坛上直言,由于偏重学术共性,而缺少学术个性,“眼下似乎只有一个学派了,各派都是‘辨证论治’学派。”最令他忧心的是,“西化”之下,中医药如何保持传承的主体性,在转型发展中不被“转基因”。

当前,处于打造中医药“长板优势”的大好时机,但从传承不足、创新不够,到作用发挥不充分、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,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些严峻问题。拿中医医院“姓中”还是“姓西”的问题来讲,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,全国中医类服务量占比16.4%,西医则占83.6%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方面,中医类仅占6.53%;卫生人员数量方面,中医类更是只有5.93%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全国中医医院的收入总体结构中,西医西药服务的收费比重高达70%左右。

中医院不姓“中”了?王琦认为,没有优势病种就没有中医存在的主导地位,因此临床优势病种筛选有待加强。2019年发布的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,用3年左右时间,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、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,到2022年形成并推广50个左右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。“优势病种是中医与西医比较而言,不在数量多,而在高质量。”

事实上,在去年一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,王琦院士就表示,“中医药在预防新冠病毒方面的指导思想,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:一是扶正气,二是避邪气。”他认为,扶正气在于调节患者机体的内环境,提升免疫力;同时可通过外用药作用于黏膜,降低接触病毒的危险度;还可通过中药的挥发性物质,如芳香避秽,改变病毒依附的生存环境。

“请大家跟我说,说三遍:消灭形容词!”面对包括陈凯先、林国强、吴以岭、杨宝峰、涂永强、谭蔚泓、刘良、仝小林、樊春海等约10位两院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,王琦在院士论坛上倡导全场大声说。在他眼中,如何加强中医药“走出去”的对接能力,应对方法就是“消灭形容词”,亟待阐释中医疗效作用原理,明确中医疗效评价方法,向世界把中医药的抗疫作用说清楚、讲明白,包括调节免疫、抗病毒、抑制炎症风暴、改善病理损害等方面,共同提高认同度。“总体而言,两个靠、三个变、四个信——”他解释,要靠数据、靠证据;看功能状态的改变、异常指标的改变、脏器组织修复的改变;做到中医信、西医信、中国人信、外国人信。

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,在论坛上讲解“和的追求”中医学理的严世芸教授,作为中医名师严苍山之子、全国名老中医、原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,几年前也批评中医院办医模式、辨证分型都照抄西医的现象。现已年过八旬的严世芸,从医从教半个多世纪,他坦言临床实践中,部分中医医生的思维方式,往往依据这样的逻辑:先想一想这是西医中的什么病,再从中药中找一找有什么对症的药。“开处方的虽是中医,用的灵魂却是西医。”

中医药界的院士专家表示,堆砌同样的方子,看似味味中药,未必是好中医;反过来,不开西药、不用现代仪器的,也未必是好中医。即使名医大家也参考生化指标,也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疗效,但中医思维不能丢弃、不能弱化,应形成一种内生自觉,回归中医本位,守正创新、传承发展。


< 前一个:国内汉奸拼命打压诋毁中医,国外主子却暗中研究发展!
> 后一个:关键时刻,中医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!!(深度好文)!
Copyright © 2022 中医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ICP12345678  XML地图  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在线留言

扫码关注公众号